2020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优化治理结构,统筹推进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坚持内涵式发展,聚焦专业、课程、课堂,教师,抓好育人根本,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和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贵州省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是学校创建省优质高职院校的决胜之年,做好2020年的工作,对推动学校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突出政治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要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奋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实现新发展。
加强党的思想阵地建设,提升思政工作主动性和有效性,增强做好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细化“十大育人体系”和“十大主要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作优势的基础上,用好网络新媒体等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工作载体和形式,打造当代青年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着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要在“潜心育人 润物无声”上下功夫。思政课程从教师、教法和资源上进行改革突破。以学习强国等优质平台为基础,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方法、资源和评价形式的全面改革,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价值引领的能力;课程思政要结合课程的自身的特点,探索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结合点,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实现“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
加强服务学生能力水平建设。以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和社团建设为重点,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以评优评先为载体,发挥优秀学生示范带头作用。全面实施精准资助,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关注学生需求,关爱学生成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普查、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畅通学生诉求渠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新机制体制,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系统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理顺学校内部管理权限,规范不同权利主体的责、权、利。
探索校系两级管理制度。围绕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和系部设置。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做好“放管服”工作,扩大系部二级机构自主权。建立并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与机制,开展二级学院工作绩效考核与评价。
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完善质量导向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与绩效挂钩。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根据质量管理的工作要求,按照五个体系(制度体系、目标体系、标准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与五个节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系统架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系统推进学校的内部质量建设工作,建设有学校特色的质量文化。
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完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工作业绩和评价体系,推动专业技术人员职级正常晋升工作的开展。完善岗位分类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分类考核评价的管理办法。建立外聘人员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
建立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按照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建立学校主要工作的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推动年度质量报告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畅通学校决策中的社会意见表达机制,以及社会评估、监督反馈机制,促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机融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真正思想工作流程化、精细化和便捷化的管理,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抓实师德师风,培育德技双馨人才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精神,拟定实施方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实施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制订《新入职教师三年规范化培养考核管理办法》《新入职教师三年规培期间坐班管理规定》等,实施新入职青年教师规范培养计划,通过三年系统培训达到学校规定的任职要求,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实行授课资格准入制。
实施辅导员职级培训计划。制订《新入职辅导员职级晋升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办法》,实施辅导员职级晋升规范化培训计划,全面提升辅导员履职能力,对新入职辅导员实行任职资格准入制。
加强班主任工作队伍建设。明确专任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是履行教书人岗位职责的基本内容,落实专任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是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班主任双轨并行双线并进机制。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从2020年1月1日起,未满40周岁的教学岗位人员,须取得硕士学位方受聘新的专业技术职务;二是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增加硕士不少于20名,博士学位实现零的突破;三是增加正高职称至少2名;四是建立内培外引高层次人才待遇相同的保证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和任期考核,争取上级支持探索高层次人才特岗聘任。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遴选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确保省级骨干专业有教学名师、专业双带头人,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与待遇,建立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的任期目标制,以及进入与退出机制。
加强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队伍建设。一是持续开展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培训,提高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二是开展以“三教”改革和“五大金课”建设为核心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三是继续优化优秀教研室建设与评选活动,提高教研水平,助力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制订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开展国家级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推行“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完善校政行企协同工作机制,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对接,促进团队建设水平提升。
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制度体系,激励教师入企入园。2020年学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升10个百分点。
以赛促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积极组织各级教学技能大赛,以全国、省、市、校各级各类“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为依托,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深化内涵发展,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进一步加强师范类专业认证建设,重塑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一是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项目为先导,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建构符合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启动校内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积极适应产业变革,主动融入产业发展,探索更加高端、灵活、共享的产教融合运作模式。积极开展各专业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探索,各专业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化政校行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创新多元合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推进虚拟幼儿园、幼教集团、动商课程研发、适应性课程等深度产教融合项目,加快与白云区政府的合作。
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是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立足学情、校情,科学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吸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确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二是要对接区域优势和行业特色,打造一批专业核心课(15门)、专业群共享课(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三是在课程中推行“一课多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运用“模块化+碎片化+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根据专业教师和技能专家的专长并结合教学资源库资源进行授课的模块化组合,进行嵌入式融合,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提升授课质量。四是持续推进效能课堂改革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个性化成才成长,积极主动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课堂现场双向教学等。完善课堂教学规范,实施课堂教学责任制,确保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系部教学主任和专业负责人要认真研究“两性一度”为标准的金课建设,适当给学生“增负”,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从源头杜绝水课溢出;系部教学主任和专业负责人要开展“五个金课”的学习和思考,确立建设试点,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设大数据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依托智能校园建设,通过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和大数据多维度教学评价平台,实现对学生和教师教学过程的数据源头采集,逐步实现对质量的实时监管。完成智能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多维度信息化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达成。
进一步加强教材管理及改革,提高教学资源服务效能。一是要完善教材选用和开发制度。成立学校“教材选用委员会”,定期公布教材用书目录和教材选用情况,为师生选用教材提供依据和参考,保障规范使用教材、使用规范教材。二是给予教材开发专业指导与专项经费支持。三是鼓励与企业合作开发聚焦关键岗位或能力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四是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材改革中的应用,开发与教材配套的信息化资源,拓宽教材的外延和内涵,提高教材的互动性、学习性和丰富性。
进一步抓实抓细重点教学项目,切实推进各项目提质增效。一是积极组织申报省教育厅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通过项目申报和管理,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等,建立教学质量提升校内机制。二是从点到面,支持专业申报1+X证书制度试点,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推广至其他专业。三是加强卓越实验改革项目建设。以课题管理方式实施卓越项目改革,对五年大专和三年大专进行分级研究,编制卓越项目中期成果报告。
五、铸造精品文化,增强特色文化育人功能
以文明校园创建与文化校园建设相结合,培育“一系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为抓手,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营造良好的“崇德、尚能、博雅”文化。打造“一栋一室一品”的寝室文化,建设四栋学生寝室社区文化。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尊师重教系列活动;继续办好“幼师之夏”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性、教育性,深化文化育人。
持续深入推进“六园”建设。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以“安全文明校园”为标准,定期开展思想动态研判,经常性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技防系统,加强校园安全及周边管理,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校园建设,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垃圾分类、公共节能、校园绿化,持续推进生态校园建设。加强人文校园建设,以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人文校园建设。加强书香校园建设,继续做大做强阅读推广“书山寻阅”四季读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为师生提供更加个性化,更能满足其需求的信息服务。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深化校务公开、信息公开,不断强化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做好学生资助、就业创业、财务缴费等服务,全力为学生排忧解难。抓好统战和群团工作,营造和谐稳定育人环境。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完善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有关后续工作,完成8号宿舍楼主体施工,完成教学实训培训综合楼主体一层施工。
六、把好两个关口,提升招生就业工作质量
把好“招生关”,提升生源质量。继续做好2020年高职扩招工作,科学编制2020年招生计划,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不断拓展招生渠道,优化分类招生,确保学校社会影响力和招生竞争力。加强对五年一贯制和“3+3”联合办学点的检查、督导和指导,不断提高优质生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专科录取分数线在贵州省高校的领先地位。优化招生选拔考核办法,提高报考率,按学校各专业标准精准选择优质生源,继续做好精准脱贫招生工作,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工作,确保生源数量质量。稳步扩大留学生规模,优化生源国别结构。
把好“就业关”,提高就业创业质量。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教学系部责任,规范系部二级就业工作管理制度,落实好《教育部关于改革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及《省教育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指南二十条》,建立辅导员班主任采集信息、院系审核、校级复核的管理机制。优化“线上线下一体”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就业信息云平台建设,加强就业指导讲座、就业特色活动,完善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体系等方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持续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持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做好建档立卡学生、困难群体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帮扶,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反馈机制,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七、坚持需求导向,提高科研社会服务水平
遴选和支持有基础的团队和个人申报省市创新平台,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拓展课题项目申报途径和渠道,推进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依据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加大课题申报力度,2020年力争1个国家级课题立项、2个省部级课题立项、8个市级以上课题立项、20个校级课题立项。启动新一轮“教授工作室”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定期组织量化考核评估。启动思政工作站、音乐工作站、科研工作站建设。
扎实推进“六中心”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贵州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研究中心”将完善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的体系,加强课程实施环节的指导,以及课程评价标准的研究,打造核心科研团队和实践研究基地,探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研模式和培训模式。依托贵州省第163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好育婴师、保育员鉴定。“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编辑出版《贵州侗族民间幼儿歌曲新编》《贵州侗族民间儿歌集》《贵州侗族民间儿童故事集》《贵州侗族民间幼儿游戏集》,保护、传承、弘扬我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贵州省0-3早期教育培训基地”加大与省、市卫健委的对接,寻求托育合作,与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合作,对云岩区托育机构开展专业指导,推动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加蒙台梭利研究中心”持续开展蒙台梭利“AMS国际师资认证”培训,系统构建国际化、专业化、系统化的蒙台梭利培训,开展好研究培训工作。“儿童动商研究中心”加大专家工作站建设和校企合作力度,完成覆盖全省各地州的儿童健康领域智能化、数据化测评,助力儿童动商发展。“贵州-美国奥克兰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继续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教育康复训练服务,同时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帮助自闭症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和教养观,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未来生活、融入社会。
提高各类培训和服务质量。依托贵州省幼儿教师发展中心,聚焦脱贫攻坚,实施教师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聚焦制度建设,促进工作规范、高效、专业发展。聚焦名园长培养,按照建设标准和培养方案有序实施。按照开源节流,激活师资内在动力,开发培训项目。依托校办企业创智源公司,为师生、社会人士更多更好培训和服务。依托职教集团,创新社会服务。
八、扎实帮扶工作,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
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做好对口帮扶台江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罗甸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长顺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纳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贵州幼儿教师发展中心,利用学校专业和师资优势,继续开展好“送教下乡”培训。继续做好精准脱贫招生。继续开展好校农结合工作,助推贵州省产业扶贫。继续做好驻村帮扶,助推贵州脱贫攻坚,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鼓励优秀毕业生参加西部志愿者、特岗教师就业。继续做好精准资助,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九、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融合提质增效
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做强学前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夯实内涵发展基础,提升中外办学质量和吸引力。做实已有的“中加蒙台梭利研究中心”“贵州-美国奥克兰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贵州—新西兰学前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柬埔寨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等现有国际中心工作。做好留学生教育,做优国别和专业结构,稳步提升留学生培养数量和质量。做特交流交换工作,积极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广泛传播。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绝对领导,切实响应新形势下国家对外事工作的新要求,提质增效做好实施大学生国际视野拓展工程,稳步提高大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人数。拓宽中外合作办学范围,启动产品艺术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正式启动“中国东盟幼儿教师发展中心”和“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工作。依托学前教育职教集团,立足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在东盟国家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开办幼儿园和早期教育机构,开展国别区域研究。整合资源建设专业化师资团队,拟组建国际教育教学部。
十、提升信息素养,推进智能校园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构建基础网络、优质资源、智慧环境、评价体系等,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智慧化程度,营造良好的资源获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教育环境和氛围。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开设专家讲座、开展连续、系列、分学科、分层次的有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运用等能力,制定培训评价机制,开展教育信息化技能大赛,实施教职工信息化素养能力过关考核,考核结果与晋职晋级、绩效挂钩。加大对教学范式改革、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奖励措施,激活教师内外动力。
深入推进智能校园建设。以打造“智能化”教学服务、建设“智能化”生活服务、落实“智能化”校园服务为目标,完成学校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学校信息数字资源,完善智能网络基础环境,消除信息孤岛,促进数据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提高使用数据安全性和合理性。建成全校一张网、基础一平台、数据一个库、上网一个号、信息一个站、校园一张卡的信息化生态环境,给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捷,提升师生信息服务的获得感,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管理决策提供坚实数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