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以“改革、建设、发展”为思路,紧扣学校工作中心,服务学校发展大局,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和干部队伍工作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带动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全面提升。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运行。
(六)围绕省教育厅“人才评估工作”,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具体工作与措施
(一)求创新,全力打造基层组织工作品牌
以创办“贵州第一、西南示范、全国一流、国际融合”的现代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契机,在全校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动全校党建工作,努力提升党建创新工作水平。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深入“找问题、找差距、找目标”,紧紧围绕学校内涵建设,深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关键点和突破口。按照基层党组织“五好”标准,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分类星级评定,实行动态化评定、常态化管理。
(二)提能力,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观念新、业务精、标准高、作风实、纪律严,行为正、团结紧、服务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化对基层党支部、党员的考核,用制度规范行为,以标准引导行为,靠纪律约束行为,有效督促基层支部严格按照要求,认真抓好党建工作的开展,实现基层党支部和党员互促共进、同步提升;推动党群、部门间干部交流,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确保组织工作满意度稳中有升。
(三)重实效,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以绩效工资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为契机,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学校工作的运转效能。加强人事工作调研。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积极开展调研,为机构编制增减、人员使用与调配提供第一手资料。按照《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70号)、《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7号)、《关于印发〈贵州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黔人发[2007]9号)、《关于印发〈贵州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不同等级结构比例暂行方案〉的通知》(黔人通[2007]274号)、《关于印〈发贵阳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筑人通[2009]18号)等文件要求尽快完成岗位聘用工作,完善工资绩效体系,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内部分配制度,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内在活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四)搭平台,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加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与高校、行业协会组织以及合作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搭建人才招引联络平台,建立人才招引常态工作机制,积极引进优质人才;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各类主题实践、专题讲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师德师能评优展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提升业务素质与执教能力的积极性,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1.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努力优化教师结构队伍。
一是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等多种途径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教育,提升学历层次,专任教师的硕士学位比例达到30%;二是依托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平台,建立健全学校人才引进机制,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科研环境吸引省内外高学历、高层次的专家、院士承担兼职教师;引进“候鸟型”学者和院士来校讲学、授课,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争取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2名,引进或培养教授2-3名;培养贵州省国家级与省级培养对象5-6名,培养地方高层次领军人才达到10名。建立独立性、自适性校本师资培训课程系列。三是在注重教师个体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团队的建设。调整师资结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水平等),稳定队伍,提高整体水平。
2. 实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认证制度和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努力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比例。采取自我培养为主、适当引进为辅的方法,通过“内培外训、校企联手”的培训模式帮助教师成为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1) 督促教师创造条件,及时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不断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
(2) 通过技能提升计划,不断提高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3)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实行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逐步做到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生产一线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工作不少于两个月。保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企业发展同步,并努力提高产学研能力。
(4) 认真组织开展专业教师市场调研活动,让广大教师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能力和创业经营的意识,展现应有的职业素养。
(5) 在外派培训、名师评选时,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
3. 注重校本培训,采用“听、看、读、写、议”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服务。
4. 以文化课、专业课教研室和年级组为教科研基地、校本培训基地,通过教师基本功练兵、教学反思、课程开发、专业拓展、课题研究、学习型教研组的创建等途径,发挥团队力量、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 形成以教研室领衔的有关校本课程、学科教学的改革研究,通过问题的发现、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在经验总结中提升自己,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在教学改革中锤炼自己,使学校、教师互为发展。
6. 加大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对学科带头人在课题研究方面提供便利和保证,为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条件。
7. 建立较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考核、激励机制,保证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效性,使其成为激励教师追求进步、追求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8. 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继续加强“青蓝工程”,制定“一年要合格,三年能称职,五年成骨干”的阶段目标。
(1) 坚持岗前培训,加强对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入职教育培训,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普通话、英语、礼仪、计算机应用、公文写作等培训,使之尽快熟悉并适应高校的工作。
(2) 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促进他们业务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班主任管理能力、幼儿园实践能力及行政能力的提高,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9. 实施“骨干教师访学研修计划”,打造学科带头人。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围绕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完善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管理制度。依托国内重点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今年年有计划从高级教师中选派20%骨干教师到重点大学、研究所进行学习交流、访学研修。通过学术休假、访问学者、合作研究等形式,加强对骨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培养,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他们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自主培养效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物。
10. 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建立和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
(1) 认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通过请专家来校辅导、名师示范引领等形式,充分挖掘、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全面的现代职教理论、课程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
(2) 实施优秀教师外派培训计划。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科建设需要,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有一定教学水平、工作认真负责、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和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及相关项目培训。
(3) 严格执行教师继续教育有关要求。第一,每位教师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总学时数不得低于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学时数,其中校本培训不得低于规定的学时。第二,督促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
11. 建立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调优学校专业教师结构。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从企业、行业选聘一些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外聘兼职教师,独立承担某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调优师资结构和弥补专业师资的欠缺。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外聘教师队伍。并制定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外聘教师的聘用、管理和考核。
12. 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卡,指导规划教师专业成长。为督促、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效率,学校根据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结合每位教师的实际,帮助每位教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卡。对每个教师的职称晋升、学历提升、技能提升、业务进修、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学校将对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进行管理和考核,让教师把专业能力提升作为一种自主的、自觉的、有计划的追求。
(五)树形象,全面提升宣传与服务水平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增强服务意识,在基层党建、党员教育、组织发展、教师培训与学历进修、专业技术职称申报、骨干教师培养与教学团队培育等各项工作中提供指导与服务,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六)抓实事,加强离退休人员和党组织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
认真贯彻落实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坚持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积极组织离退休支部活动,加强活动阵地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勉励广大离退休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光荣历史、永葆革命本色。通过走访慰问、专题讨论等形式听取离退休人员和老干部心声, 围绕学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及离退休干部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保障离退休人员各项福利待遇的落实,确保离退休队伍的稳定。